企业名称:南昌龙狮培训网
联系人:曾志强
电话:0791-85291676
手机:13607068858
网站:www.lspx88.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北京西路437号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化学楼411房间
企业名称:南昌龙狮培训网
联系人:曾志强
电话:0791-85291676
手机:13607068858
网站:www.lspx88.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北京西路437号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化学楼411房间
长校镇位于清流县南部,人口约为 一万三千多人,位于连城、宁化、长汀和清流四县交界处,是一个纯客居乡镇。境内有客家祖山“灵台山”,客家传统民乐“十番锣鼓”,“龙灯”是长校镇流传了近千年的一项群众性民俗娱乐活动。通过元霄“游龙灯”和“二月二”“搬龙”活动,更加增添了春节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展现着当地百姓团结一心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客家传统文化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一、游龙灯
在客家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长校龙灯算得上是一朵耀眼的奇葩。
长校龙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 “龙灯”由数十至数百条数量不等的板凳灯逐条拼接而成。凳板的选材很重要,必须挑选质地紧密无节疤的老松木才行,否则在耍灯过程中极易断裂。凳板上的花灯以竹条或铁线为骨架,经过主人手工精心编织,再贴上各式剪纸,也有的用毛笔绘上花草树木或人物风情,一个形态逼真,造形独特的花灯就做成了。花灯贴纸处通常会写上一些吉祥纳福的话,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等。花灯的形态主要取决于主人的喜好,常见的有“鲤鱼灯”、“莲花灯”和“吉庆灯”等,游灯时只要把做好的花灯套在凳板固定位置就行。灯座中间有个用铁钉和铁丝绕成的小圈,这是点放蜡烛的位置。一个做好的板凳灯除了每年游灯时需要更换贴纸,一般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代代相传。
每年的元霄节前后,村里都要组织“游龙灯”活动。出“龙”前所有参与游龙的村民把自己的板凳灯抬到“李氏宗祠”的祠堂拼接,并在这里举行祭拜仪式。为了确保龙头不出现丝毫闪失,紧连着龙头后的二十个位置由精心挑选出来的二十个技术娴熟的壮汉占据,因此,这批人的主要职责是“护龙”,因为“龙头”是最重要的。祭拜仪式由上香、祭祀、诵读祭文三个步骤组成,结束后龙灯开始游行。龙灯游走的路线早已由村委会和村里有头脸的人物事先商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龙灯必须经过村子的主要街区。“游龙灯”时龙头手和龙尾手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一定是由村里有身份且身体强壮的村民担当。龙灯游走在小镇的大街小巷,龙头前面有一个“头牌”引领。“头牌”上书写着“陇西龙灯”四个大字,为的是纪念先祖自“安史之乱”后历尽艰辛辗转从陇西迁徙至闽西山区安居,因此命名为“陇西龙灯”。龙灯的前后分别有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乐队,乐队演奏的乐曲是客家传统的“十番锣鼓”曲目中挑选出来的一些具有喜庆气氛的曲子。笙箫管乐、吹拉弹唱样样俱全。与此同时,龙灯最前面有一人挑着两面铜锣开道,龙灯最后同样铜锣压阵,锣声响起时可谓震天动地,场面十分壮观和热闹。龙灯一路走一路总是跟随着数以千计的热情观众,欢乐的气氛震荡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燃放爆竹,意为“接龙”,就是把龙接进家,迎祥纳福,祈盼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数百米长的“龙灯”行进在大街小巷,壮观而优美。
每晚游龙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两项活动十分震撼人心。一是“跑龙”。就是当龙灯行进到小镇主街道时,笔直的道路非常便于竞跑。龙头带着“护龙”的一帮年轻人飞快地向前奔跑,后面的龙身和龙尾如果跟不上奔跑的速度,就极有可能被摔到地上。当然,为了保护身体不受伤害,更多的是直接把手里的花灯抛出,自己则快速躲开。待护着龙尾的那一帮年轻人缓过劲来,他们又会反客为主,改后队为前队,拉着龙头疾速向后奔跑。如此来来回回几个拉锯战,就象一条健硕的火龙在奔驰,看得人心惊胆颤。二是“圈龙”。“圈龙”与“跑龙”的性质有些相似,但必须有一个宽敞且四周没有障碍物的开阔地,学校操场就成了最理想的场所。龙身和龙尾把龙头团团圈住,包围完成后,龙尾开始发威,拖着龙身一圈一圈地向外跑开,越往外跑其力量就越大,稍不留心就有可能被摔出。伴随速度的加快,一股龙吟虎啸般的气势排山倒海而来,伴随观众们的阵阵惊呼,由此把元霄节的游龙活动推向了高潮。
长校龙灯除了它的大众娱乐性,还具有相当精美的观赏价值。十多年前的元霄节县里就曾组织车辆把长校龙灯运送到城关,专门为城关居民做过表演,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扬。
这样的“游龙灯”活动在元霄节前后通常要进行三天。有的年份除了村里的总龙,还会有各堂屋的分龙参加游龙。如:七家屋的“萃聚”龙灯,锦宗公的“锦绣”龙灯等。除了长校主村的龙灯,本镇其它各行政村和自然村也有自己的龙灯,每年也会举办类似活动。由于龙灯数量和组织形式等原因,总是没有长校村龙灯的威武和豪气。但无论是哪一支龙灯的出现,都会为元霄节增添喜庆气氛,尽展了客家人的朴实和豪迈之情。
二、搬龙
如果天气好,就会有“搬龙”(另一说法是“拔龙”)。所谓“搬龙”,意思很明确,就是把“龙”请进村,祝愿村子安乐祥和,村里家家户户添丁发财,年年都能称心如意。“搬龙”比“游龙灯”更加令人激动和震撼。“搬龙”的时间通常选择在“二月二”进行。这天是长校村庙会会期,四方宾客云集,可谓人丁兴旺。此外还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一定是个“黄道吉日”。“搬龙”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分别是在村子的东嶂和西嶂进行。东嶂和西嶂是长校村的两道天然屏障,亦被村民喻为东龙和西龙。 “搬龙”的先后顺序是有讲究的,第一天“搬东龙”,第二天“搬西龙”,因为日出东方而西落,是表示有始有终。东嶂的峰顶都有一个不小的寨子,那是解放前当地土匪构筑的土堡,也就是这些土匪的老窝。现在已经荒芜,只剩下林木中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参加“搬龙”的年轻小伙必须把板凳灯从山下抬到山顶拼接。
中午一点过后,“龙头”开始上山,参加“搬龙”的小伙也陆续把自己的板凳灯抬上山顶拼接。成千上万的观众跟着上山,平时空旷寂静的山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东嶂的山路十分陡峭,海拔有九百多米,通常一个年轻人徒手登上山顶也要耗去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更不要说抬着花灯了。西嶂的路况稍好些,海拔也没这么高,但爬到山顶也要半个多小时。因此,这是一项非常耗体力的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更能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约两点多钟光景,龙灯拼接完成,旋即开始“搬龙”的祭典仪式。“搬龙”的祭典仪式在山顶举行,仪式十分庄重。通常都是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且文彩飞扬的老秀才来主持。老秀才左手高举着一只雄壮的公鸡,右手拿着祭文用当地客家方言大声诵读,声情并茂高吭激昂,极富感染力,威严中隐现着一种呼风唤雨的雄风。据说司仪在念祭文时公鸡瞬间便会低下高昂的头,为此我特意观察过,好象是这么回事。因为诵读者抑扬顿挫的声调,且祭文多少有些晦涩难懂,所以即使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很难听懂个大概。但这并不妨碍祭典仪式的进行,诵完祭文后伴随一声声“神铳”的响起,大龙开始下山。
“搬龙”下山时的气势十分壮观。虽然下山的路径早已探好,并且对路边的障碍物进行了有效的清理,下山的路依然十分艰险。大龙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下,宛如巨龙从天而降。一路上至少有五个铳手,手里拿着一杆三管的“神铳”,腰挎一书包的黑硝,边走边填药放铳。技术娴熟的铳手可以一次连放三个炮。震耳欲聋的铳声在崇山峻岭间响彻,唤醒了静寂的山野和春天萌动的气息。鼓乐声声,锣声阵阵。一样是“陇西龙灯”的“头牌”引领,一样是“十番锣鼓”乐队吹奏,却更加惊险刺激。因为山势陡峭,既要护住龙灯,又要保护自己不掉落山崖,下山的路就变得惊心动魄。经验欠缺的新手通常要有两三个副手在旁边协助才能稳当下山,但还是不时有人滑落山谷。因为有了神龙的佑护,倒也没听说有谁在“搬龙”时受过伤,这应当算是“搬龙”的一大奇迹吧。据老人说,“搬龙”后的几年内村里都不会有灾祸,家家户户都能平平安安,添丁发财。
大龙快到达山脚一处较为平坦的山头时还需进行一番祭祀。搬“东龙”时祭祀的地方是在一个被称为“圆丁山”的山头,从公路望去也就是个不大的圆形山包。搬“西龙”时祭祀的地方叫“北氓山”。这两座山分别是长校村东西两道风水,近千年来极受村民们崇敬。“北氓山”的山头有六颗树龄近四百年的古杉,是长校村珍贵的风水宝树。树长得枝繁叶茂,大的得有五六个成人才能环抱过来,呈现出苍劲挺拔的姿态。关于这些古杉还有一个令人心悸的传说。据说数百年前,村里要砍些树木对校溪河流进行围堤固坝,村民为了方便,就从“北氓山”上伐了几颗下来。兴许是震怒了山神,坏了风水,厄运开始降临村子,那一年村子里陆续有几十个青壮年死于非命。从此以后村民谁也不敢再打这些古杉的主意,这些古杉就成了村子里的“神树”,得到全体村民精心呵护。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也无从考究了,总之这六颗古杉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且成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
在这里的祭祀不再是公鸡,而是用一头从村民家买来的大猪祭祀。祭典比在山顶时更加庄重,祭文也与山顶的不同。所有参与 “搬龙”活动的组织者都在这里集中,并对龙头行三鞠躬大礼。祭祀活动结束后,祭祀用的猪肉并不对外出售,而是留作夜晚“搬龙”结束后加餐的酒席用,或者平均分配给所有参加“搬龙”活动的人。“龙”搬下山后天色已经有些昏暗,此时“搬龙”并没有结束,大灯还得在村里游上两三圈,让家家户户都把“龙”迎进家才能吃晚饭,稍事休息后继续晚上的游灯。迎接“神龙”进家门时,各家各户不仅奢侈地燃放几千上万响的鞭炮,还要在自家门前燃一堆五谷的皮糠,以求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元霄节和“二月二”已经很难得再举行这样的活动,无论是“游龙”还是“搬龙”。如今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挣钱,见多识广,对他们来说,参加这样十分耗损体力的活动并不很积极。但我还是很怀念家乡这些民俗民风。这样的活动虽然未必算得上高雅,但它却代表着客家人的淳朴、真诚和勇敢。对村民来说它有着自然的凝聚力,同样振奋人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可不是城里节日看到的几束漫天耀眼的烟花,几台光鲜亮丽的晚会的效果所能够比拟的了。
作者:李新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清流“三月三诗社”会员,“三明诗群”成员,现任职于清流县长校中学
联系人:曾志强
电话:0791-85291676
手机:13607068858
QQ: 983955953
网址:www.lspx88.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北京西路437号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化学楼411房间